1。猫爪
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
在村中,有妇人家养了一只猫。 一天夜里,猫儿翻爬墙壁所发出的噪音把熟睡的妇人惊醒了。被吵醒的妇人在心中嘀咕着,内心开始盘算如何对付这只猫。
隔天,妇人把猫捉住,用剪刀把猫的利爪剪得光秃秃。
当晚,她只听到猫儿在屋外无奈的喵喵声。
没了爪子的猫,也同时失去了翻越墙壁的能力,妇人暗自在床上窃笑着,沉醉于自己智慧的杰作。
几天后,她发现厨房的干粮被老鼠咬得乱七八糟,交杂着的有鼠粪,还有一阵阵的鼠尿味。
她边收拾边诅咒着老鼠。当正准备把被老鼠咬过的干粮拿去屋外丢弃时,见到猫儿正趴在地上睡懒觉。
无明火一起,她抓起门旁的扫把,往猫儿身上重重的一击。突如其来的一击, 吓得猫儿东跑西窜的,一连几次想跃上墙壁时,却又滑了下来。
发泄过后的她,气也消了。目睹着猫儿从墙上滑下来的那一幕,她不禁笑了。
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
她只希望猫儿的爪子赶快长回来……。
2。谢谢你,师父!
谦卑有礼的人就是有福的人。
在几年前有这么一段机缘。
一母亲来学会上佛学课程时,总会把孩子带来,免得在家无人照顾。
每逢见到孩子手中拿着零食时,我都会伸出手向他讨。他给,我便说谢谢。不给,我便会缠住他,直到他给。
经过了几次,孩子不用我开口,一到学会就会主动请我吃一些东西。这时,我会跟他要求大份的,把小份的留给他,然后摸摸小孩的头,再说声谢谢。
有一次,当小孩兴致勃勃拿着饼干对我说:”师父,给你”时,我略为迟疑, 然后才慢慢地对他说:”你先想清楚,你给师父吃东西,师父接了,你要跟师父说谢谢啊。”小孩愕了一下,然后应了声”哦”。
伸过手,饼干接过来,小孩跟着说:”谢谢你!师父。”
很快地,小孩跟着又问:”师父,为什么我要说谢谢?”
我说:”当然啰,因为师父可以不要你的饼干,所以在师父接受了你的饼干后,你就必须跟师父说谢谢。”
小孩听了,似懂非懂的走开了,但从那次起,每逢接受他的东西,他都会说声:”谢谢你!师父。”
前者,在于引导小孩布施,后者在于把布施提升成供养。
布施能培养一个人懂得体恤,照顾周围的人,但也会自以为比别人高一等,于是便自高自大。
当布施转成供养,自高自大便会转变成谦卑有礼。
谦卑有礼的人就是有福的人,他所到之处,肯定会受到别人的爱戴!
3。 打小人
看着种种情绪的波动,并从中去察觉就是这些情绪令到自己痛苦。
在香港某条街上的庙里,庙祝操着有押韵的广东话帮香客打”小人”。
“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成世无出头!⋯⋯。”
“打你个小人肚,等你日日给人告!⋯⋯。”
庙祝边打、边咀咒着。打完、骂了,香客的气也消了。
这是有些人处理怨恨的方法。
然而,管理治安的人却认为”小人”不可打。因为打了他们就会乱跑,跑到其他地方又构成另外的问题。因此,只要”小人”还是在他们被允许的空间活动,在受控制的范围内,他们还是可以被接受的。
佛教徒如何面对”小人”?
“拉回眼前”是首先所要做的,先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看着种种情绪的波动,并从中去察觉就是这些情绪令到自己痛苦。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去接受自己的情绪之余,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去觉悟这些情绪的生与灭,是无常的。
有了内在的觉悟,再去处理外在的”小人”才有意义,才不违自己学佛的本怀。外在的”小人”可以打吗?需要打吗?怎么打?这时,就算你打错了外在的”小人”,至少往内去修行的要求你已达到,这是学佛的起步。
4。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你就有能力作出适度的调整。
“知其所以然” 你就有能力作出适度的调整。
世俗中有这样一句话:”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意思是只知道这样,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
根据中华文化的礼俗,当吊丧后要离开时,一般上不互相告辞。
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想在这种场合听到丧家说:”有空再来坐。”这句习惯性的用语,这会造成彼此间的尴尬。因为这是丧事,不能邀请,谁也不希望丧事再度降临。
为什么喜事与丧事不能在同一时间举行?为什么家有喜事不能参与丧事?
因为红事白事会相冲。
什么叫做相冲?家里死了人,却又去参加别人的喜事,请问你是要面带笑容, 还是要哭丧着脸?喜事与丧事是两个极端,当这两个极端碰面时就叫相冲。
为什么家中长辈去世要 “戴孝” ?佛教徒可以不戴吗?
不在乎可以或不可以,而是为什么要 “戴孝” 。
事实上,从 “戴孝” 别人就知道你家有丧事,更进一步的,可以从”孝”的颜色去辨别你与死者的关系。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古老传统里,当家人死了,你必须表示哀伤,必须哭,决不能笑,否则就是不孝。因此 “戴孝” 能起提醒的作用,这可以避免尴尬场面的出现。
“知其所以然” 你就有能力作出适度的调整,否则,你会越跟越乱。
还有一点,当你什么都不懂时,长辈叫你做什么,你也去做,这又表示什么呢?这也许是迷信,但也可以是一份尊重 — 既是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也是对长辈的敬重。
5。洗碗去
做该做的,不是因为我喜欢这样做。
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学生刚到此处,请师父指导。”
从谂禅师:”吃粥了吗?”
僧人说:”吃过了。”
从谂禅师:”洗碗去吧!”
僧人突然醒悟。
“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佛法强调的是因果关系;你要某些结果出现, 你就必须去完成某些你该做的。
粥吃完了,碗你还要吗?如果还要碗,你就必须洗了再把它收起来。
也许你会认为这道理很简单,没什么。但问题是我们往往会掉进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情绪之中去做事。因为生气,我们会把碗丢掉、打破,这就是不该做的。
做该做的,不是因为我喜欢这样做。不做不该做的,不是由于我不喜欢这样做。超越了喜欢与不喜欢,你就进入了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6。真正的疼爱
教育孩子把好吃的留给别人更是疼爱中的疼爱,是真正的疼爱。
7。冥币何用?
你可以不需要,但别人需要。
8。戒律
“可以”到什么情况底下就”不可以”,”不可以”之下你又能怎么做。
每每很多人在学佛后都会进入这样的一个瓶颈,要过过不了。
“师父,我依五戒的要求去做就好,但不求授五戒可以吗?”
持戒有功德,死后能升天,这个我要。犯戒有罪,死后会堕落恶道,这个我不要。
基本上,这是要赢怕输的心理。
事实上,为什么佛要制定五戒呢?
五戒是在制定原则,一种做人的基本原则。比如说;你被一只狗咬了一口,你决不会蹲下身子去回咬它一口,因为你是人不是狗,人就会有人的表达方式, 这也是人之所以身为人的因素。
但是,如果你因为它咬了你一口,而把它杀死,就表示你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因为你已蹲下身子去回咬对方一口。
再者,戒亦可称为”学处”,也就是学习的处所。
通过戒律的”可以”和”不可以”中去学习。”可以”到什么情况底下就”不可以”,”不可以”之下你又能怎么做?
表面上看起来戒律是束缚、把你绑得透不过气。
但事实上它却是在让一个生命产生力量,那是一股持戒的力量。为什么说每一个受五戒者都有二十五尊护法神在守护着?因为受了戒就有戒法存在于内心,有了戒法就会生起要守护戒的心,这守护戒的心就是二十五尊护法神。
9。做龙?做蛇?
置身事外的看清问题,然后再给出你的看法。
置身事外的看清问题,然后再给出你的看法。
华人都喜欢龙年,因为龙是祥瑞的象征;尤其喜欢在龙年添龙宝宝,因为这就表示祥瑞已到来。
于是乎,龙宝宝在还没出世就已经面对”排队”的压力,因为 “龙” 太多了。
现在你 “拉回眼前”,让自己置身事外的看清问题,然后再给出你的看法,你会发现很多答案就会浮现出来:
“事实上’龙’之后的 ‘蛇’ 也不错,’龙’多’蛇’就少,压力没那么大。所以我选 ‘蛇’ 。”
“事实上 ‘龙’ 之前的’兔子’也不错,很可爱,而且是比 ‘龙’ 更早一步来到。所以我选’兔子’。”
接下来是:
“我选虎,因为虎勇猛;我选牛,因为牛勤劳;我选鼠,因为鼠机灵,我选马,因为马警觉性高,连睡觉都是站着的。”
到后来,你会发现十二只动物每一只都好,只要你从好的角度去思考,否则你会说:”龙是邪恶的,虎很凶残,牛太辛苦,鼠很脏,太恶心,马连睡觉都站着,太累了⋯⋯。”
所以,当你的思想是正面时,一般所召感的都会是正面;当你的思想是负面时,一般所召感的都会是负面。
更进一步的去探索,你会发现:
原来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是没什么具体的意义,他们代表的是十二地支,即:鼠是子、牛是丑、虎是寅、兔是卯、龙是辰、蛇是巳、马是午、羊是未、猴是申、鸡是酉、狗是戌、猪是亥;配合着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形成年、月、日的历法和时间。在教育不普及的古代, 要一般的平民百姓去记住这些文字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才会用动物来取代。
今年是什么年?是龙年。龙年事实上就是壬辰年。
“拉回眼前” 就是通过把眼睛往下垂来保持”正念”,看清 “龙” 年就是 “正知”;有 “正念”、”正知” 你就是在修行,这是正面的。什么是负面的?
因为不了解 “龙”,就会有不了解的后续:
属龙的不能跟属虎的配成夫妻,因为 “龙虎斗”;属羊的千万要避开虎,不然就会送羊入虎口;只有属蛇的才可以跟鼠在一起,因为蛇鼠一窝。于是乎,你就团团转,永无了期。 虽然已经是说的那么清楚,可还是有人会问:”十二生肖那一种最好?”
你跟他说:”属象。”可十二生肖并没有 “象”。是的,最好是不要来轮回。
10。梅子熟了
“梅子熟了”不在于个入主观上的认为,而是梅子已到了”熟”的要求。
马祖道一禅师听说法常禅师开山说法,便命一僧去问:”和尚在马大师那里学了什么,竟然在这里说法?”
法常禅师道:”马大师跟我说即心即佛,我便依他的教导在这里弘扬。”
僧道:”马大师近来所说的佛法又不一样了。”
法常禅师道:”有何不同?”
僧道:”非心非佛。”
法常禅师道:”这老汉迷惑他人,没完没了。管他非心非佛,我只知道即心即佛。”
僧人听完便回去禀告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于是向众人说:”大众们,梅子熟了。”
“梅子熟了”不在于个入主观上的认为,而是梅子已到了”熟”的要求。
同理,一个人的成熟与否,不在于去表现自己已成熟,而是他的言行举止所流露的是成熟的。
每一颗果实从成长到成熟都会经历日晒雨淋。如果说果实有觉受的话,它肯定不喜欢这些日晒雨淋的感受。然而,不也正是日晒雨淋而令果实更加的丰硕么?
不去排斥逆境,逆境是文殊室利菩萨所给予我们的加持,是要让我们增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