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a wealth of insightful resources to nourish your spiritual journey.
Explore a wealth of insightful resources to nourish your spiritual journey.
1。猫爪
在村中,有妇人家养了一只猫。 一天夜里,猫儿翻爬墙壁所发出的噪音把熟睡的妇人惊醒了。被吵醒的妇人在心中嘀咕着,内心开始盘算如何对付这只猫。
隔天,妇人把猫捉住,用剪刀把猫的利爪剪得光秃秃。
当晚,她只听到猫儿在屋外无奈的喵喵声。
没了爪子的猫,也同时失去了翻越墙壁的能力,妇人暗自在床上窃笑着,沉醉于自己智慧的杰作。
几天后,她发现厨房的干粮被老鼠咬得乱七八糟,交杂着的有鼠粪,还有一阵阵的鼠尿味。
她边收拾边诅咒着老鼠。当正准备把被老鼠咬过的干粮拿去屋外丢弃时,见到猫儿正趴在地上睡懒觉。
无明火一起,她抓起门旁的扫把,往猫儿身上重重的一击。突如其来的一击, 吓得猫儿东跑西窜的,一连几次想跃上墙壁时,却又滑了下来。
发泄过后的她,气也消了。目睹着猫儿从墙上滑下来的那一幕,她不禁笑了。
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
她只希望猫儿的爪子赶快长回来……。
2。谢谢你,师父!
在几年前有这么一段机缘。
一母亲来学会上佛学课程时,总会把孩子带来,免得在家无人照顾。
每逢见到孩子手中拿着零食时,我都会伸出手向他讨。他给,我便说谢谢。不给,我便会缠住他,直到他给。
经过了几次,孩子不用我开口,一到学会就会主动请我吃一些东西。这时,我会跟他要求大份的,把小份的留给他,然后摸摸小孩的头,再说声谢谢。
有一次,当小孩兴致勃勃拿着饼干对我说:”师父,给你”时,我略为迟疑, 然后才慢慢地对他说:”你先想清楚,你给师父吃东西,师父接了,你要跟师父说谢谢啊。”小孩愕了一下,然后应了声”哦”。
伸过手,饼干接过来,小孩跟着说:”谢谢你!师父。”
很快地,小孩跟着又问:”师父,为什么我要说谢谢?”
我说:”当然啰,因为师父可以不要你的饼干,所以在师父接受了你的饼干后,你就必须跟师父说谢谢。”
小孩听了,似懂非懂的走开了,但从那次起,每逢接受他的东西,他都会说声:”谢谢你!师父。”
前者,在于引导小孩布施,后者在于把布施提升成供养。
布施能培养一个人懂得体恤,照顾周围的人,但也会自以为比别人高一等,于是便自高自大。
当布施转成供养,自高自大便会转变成谦卑有礼。
谦卑有礼的人就是有福的人,他所到之处,肯定会受到别人的爱戴!
3。 打小人
在香港某条街上的庙里,庙祝操着有押韵的广东话帮香客打”小人”。
“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成世无出头!⋯⋯。”
“打你个小人肚,等你日日给人告!⋯⋯。”
庙祝边打、边咀咒着。打完、骂了,香客的气也消了。
这是有些人处理怨恨的方法。
然而,管理治安的人却认为”小人”不可打。因为打了他们就会乱跑,跑到其他地方又构成另外的问题。因此,只要”小人”还是在他们被允许的空间活动,在受控制的范围内,他们还是可以被接受的。
佛教徒如何面对”小人”?
“拉回眼前”是首先所要做的,先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看着种种情绪的波动,并从中去察觉就是这些情绪令到自己痛苦。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去接受自己的情绪之余,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去觉悟这些情绪的生与灭,是无常的。
有了内在的觉悟,再去处理外在的”小人”才有意义,才不违自己学佛的本怀。外在的”小人”可以打吗?需要打吗?怎么打?这时,就算你打错了外在的”小人”,至少往内去修行的要求你已达到,这是学佛的起步。
4。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 你就有能力作出适度的调整。
世俗中有这样一句话:”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意思是只知道这样,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
根据中华文化的礼俗,当吊丧后要离开时,一般上不互相告辞。
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想在这种场合听到丧家说:”有空再来坐。”这句习惯性的用语,这会造成彼此间的尴尬。因为这是丧事,不能邀请,谁也不希望丧事再度降临。
为什么喜事与丧事不能在同一时间举行?为什么家有喜事不能参与丧事?
因为红事白事会相冲。
什么叫做相冲?家里死了人,却又去参加别人的喜事,请问你是要面带笑容, 还是要哭丧着脸?喜事与丧事是两个极端,当这两个极端碰面时就叫相冲。
为什么家中长辈去世要 “戴孝” ?佛教徒可以不戴吗?
不在乎可以或不可以,而是为什么要 “戴孝” 。
事实上,从 “戴孝” 别人就知道你家有丧事,更进一步的,可以从”孝”的颜色去辨别你与死者的关系。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古老传统里,当家人死了,你必须表示哀伤,必须哭,决不能笑,否则就是不孝。因此 “戴孝” 能起提醒的作用,这可以避免尴尬场面的出现。
“知其所以然” 你就有能力作出适度的调整,否则,你会越跟越乱。
还有一点,当你什么都不懂时,长辈叫你做什么,你也去做,这又表示什么呢?这也许是迷信,但也可以是一份尊重 — 既是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也是对长辈的敬重。
5。洗碗去
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学生刚到此处,请师父指导。”
从谂禅师:”吃粥了吗?”
僧人说:”吃过了。”
从谂禅师:”洗碗去吧!”
僧人突然醒悟。
“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佛法强调的是因果关系;你要某些结果出现, 你就必须去完成某些你该做的。
粥吃完了,碗你还要吗?如果还要碗,你就必须洗了再把它收起来。
也许你会认为这道理很简单,没什么。但问题是我们往往会掉进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情绪之中去做事。因为生气,我们会把碗丢掉、打破,这就是不该做的。
做该做的,不是因为我喜欢这样做。不做不该做的,不是由于我不喜欢这样做。超越了喜欢与不喜欢,你就进入了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6。真正的疼爱
7。冥币何用?
8。戒律
每每很多人在学佛后都会进入这样的一个瓶颈,要过过不了。
“师父,我依五戒的要求去做就好,但不求授五戒可以吗?”
持戒有功德,死后能升天,这个我要。犯戒有罪,死后会堕落恶道,这个我不要。
基本上,这是要赢怕输的心理。
事实上,为什么佛要制定五戒呢?
五戒是在制定原则,一种做人的基本原则。比如说;你被一只狗咬了一口,你决不会蹲下身子去回咬它一口,因为你是人不是狗,人就会有人的表达方式, 这也是人之所以身为人的因素。
但是,如果你因为它咬了你一口,而把它杀死,就表示你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因为你已蹲下身子去回咬对方一口。
再者,戒亦可称为”学处”,也就是学习的处所。
通过戒律的”可以”和”不可以”中去学习。”可以”到什么情况底下就”不可以”,”不可以”之下你又能怎么做?
表面上看起来戒律是束缚、把你绑得透不过气。
但事实上它却是在让一个生命产生力量,那是一股持戒的力量。为什么说每一个受五戒者都有二十五尊护法神在守护着?因为受了戒就有戒法存在于内心,有了戒法就会生起要守护戒的心,这守护戒的心就是二十五尊护法神。
9。做龙?做蛇?
置身事外的看清问题,然后再给出你的看法。
华人都喜欢龙年,因为龙是祥瑞的象征;尤其喜欢在龙年添龙宝宝,因为这就表示祥瑞已到来。
于是乎,龙宝宝在还没出世就已经面对”排队”的压力,因为 “龙” 太多了。
现在你 “拉回眼前”,让自己置身事外的看清问题,然后再给出你的看法,你会发现很多答案就会浮现出来:
“事实上’龙’之后的 ‘蛇’ 也不错,’龙’多’蛇’就少,压力没那么大。所以我选 ‘蛇’ 。”
“事实上 ‘龙’ 之前的’兔子’也不错,很可爱,而且是比 ‘龙’ 更早一步来到。所以我选’兔子’。”
接下来是:
“我选虎,因为虎勇猛;我选牛,因为牛勤劳;我选鼠,因为鼠机灵,我选马,因为马警觉性高,连睡觉都是站着的。”
到后来,你会发现十二只动物每一只都好,只要你从好的角度去思考,否则你会说:”龙是邪恶的,虎很凶残,牛太辛苦,鼠很脏,太恶心,马连睡觉都站着,太累了⋯⋯。”
所以,当你的思想是正面时,一般所召感的都会是正面;当你的思想是负面时,一般所召感的都会是负面。
更进一步的去探索,你会发现:
原来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是没什么具体的意义,他们代表的是十二地支,即:鼠是子、牛是丑、虎是寅、兔是卯、龙是辰、蛇是巳、马是午、羊是未、猴是申、鸡是酉、狗是戌、猪是亥;配合着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形成年、月、日的历法和时间。在教育不普及的古代, 要一般的平民百姓去记住这些文字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才会用动物来取代。
今年是什么年?是龙年。龙年事实上就是壬辰年。
“拉回眼前” 就是通过把眼睛往下垂来保持”正念”,看清 “龙” 年就是 “正知”;有 “正念”、”正知” 你就是在修行,这是正面的。什么是负面的?
因为不了解 “龙”,就会有不了解的后续:
属龙的不能跟属虎的配成夫妻,因为 “龙虎斗”;属羊的千万要避开虎,不然就会送羊入虎口;只有属蛇的才可以跟鼠在一起,因为蛇鼠一窝。于是乎,你就团团转,永无了期。 虽然已经是说的那么清楚,可还是有人会问:”十二生肖那一种最好?”
你跟他说:”属象。”可十二生肖并没有 “象”。是的,最好是不要来轮回。
10。梅子熟了
马祖道一禅师听说法常禅师开山说法,便命一僧去问:”和尚在马大师那里学了什么,竟然在这里说法?”
法常禅师道:”马大师跟我说即心即佛,我便依他的教导在这里弘扬。”
僧道:”马大师近来所说的佛法又不一样了。”
法常禅师道:”有何不同?”
僧道:”非心非佛。”
法常禅师道:”这老汉迷惑他人,没完没了。管他非心非佛,我只知道即心即佛。”
僧人听完便回去禀告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于是向众人说:”大众们,梅子熟了。”
“梅子熟了”不在于个入主观上的认为,而是梅子已到了”熟”的要求。
同理,一个人的成熟与否,不在于去表现自己已成熟,而是他的言行举止所流露的是成熟的。
每一颗果实从成长到成熟都会经历日晒雨淋。如果说果实有觉受的话,它肯定不喜欢这些日晒雨淋的感受。然而,不也正是日晒雨淋而令果实更加的丰硕么?
不去排斥逆境,逆境是文殊室利菩萨所给予我们的加持,是要让我们增长智慧。
Founded in 1985, Sagaramudra aims to disseminate Dharma through systematic education and inner growth for societal betterment.
成立于1985年,海印学佛会的核心价值是佛法教育,核心业务是通过系统性整体佛法教育改善人心,净化社会,提升生活品质。
Established in 1985, the core value of Sagaramudra Buddhist Society is Buddhist Education. Its main focus is to improve the mind and purify society through systematic Buddhist education, ultimatel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