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一切物事,不论有形或无形,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原理),我们如果深刻认知,就是有了“觉悟”。此
种深刻认知的沉淀即是智慧(借事悟理)。智慧又可分为出世间慧与世间慧两种。智慧的偏向带有不入色声
香味触法的解脱思想和体会,就称为出世间慧;智慧的偏向不带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解脱思想和体会,就
称为世间慧。南本涅槃经十六曰:“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意思是:佛也称为觉者,也就是一个
既能自己觉悟又能引导他人觉悟的人。
若依较为原始的教典而言,四念处禅法在早期修行的方法中占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此禅法止中带观,观
中带止,可说是止观并济、定慧双修的修法,确切而言,就是对“正念”(觉照、不失念)和“正知”(对色声香
味触法有无常、因缘、空的认知而悟无常之理、因缘之理、空之理)的要求。顺着此思绪,把“正念正
知”和“觉悟”相匹配;“正念”是“觉”,“正知”是“悟”,于是便可以开演出“无觉无悟”、“有觉无悟”、“无觉有
悟”、“有觉有悟”四种类别,阐释如下:
“无觉无悟”:在那当儿,心处在失念的状态,也就是“无觉”;对人世间没有无常、因缘、空的认知,也就
是“无悟”。此类凡夫既没有因觉性而具有自我把持力,也欠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探索。
“有觉无悟”:在那当儿,心处在正念的状态,也就是“有觉”;对人世间没有无常、因缘、空的认知,也就
是“无悟”;此类凡夫有两种:一种是修定不修慧的修行人,因为修法上的止多观少,故而形成枯木禅;另一
种则是天生习性使然之人,此等凡夫偏好宁静,不喜思维。因内心的趋向比一般人强,故而展现出稳定和自
我的把持力。
“无觉有悟”:在那当儿,心处在失念的状态,也就是“无觉”;对色声香味触法有无常、因缘、空的认知,也就
是有悟(但不深);这是一般初学佛者的心理状态,他们在佛教教理的薰习下,能够从无常、因缘、空的角
度来思考,看待世间的人事物,却未能呈现本具的觉性。
“有觉有悟”:在那当儿,心处在正念的状态,也就是“有觉”;对色声香味触法有无常、因缘、空的认知,也就
是“有悟”;这是一个久习禅法者的精神状态,他们既能保任觉性,又能够从无常、因缘、空的角度来看待人
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
我们虽然都是凡夫,但基本上都具备反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发现觉性的根本因素,能让我们从“无
觉”到“有觉”;此外,我们都具有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悟的条件,让我们从“无悟”到“有
悟”;也就是说,我们都具备了觉悟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