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顺却又不懦弱
柔顺说的是性格上的柔软、温顺,人之所以柔顺不了是因为好胜、固执,其背后的原因则是慢、痴的烦恼在
作祟;相反的,懦弱则是由于害怕受伤害,其背后的原因是是贪、痴的烦恼在作祟。一个活在觉性的禅修
者,若呈现出的柔顺带有懦弱成分,这觉性肯定与生死的烦恼心相应。反之,若呈现出的柔顺不带有懦弱成
分,此觉性就与无我的解脱心相应。
灵敏却又不轻佻
身心上的灵敏是宁静却又不呆滞(参阅《无我的检视(一)》)如果成效,就要提防与灵敏心相应的放逸
(大随烦恼)。一旦陷入此烦恼时,便会由灵敏转成轻佻。一个活在觉性的禅修者,必须小心翼翼守护着觉
性,时刻不让觉性与烦恼相应,也唯有不与烦恼心相应的觉性才是与无我相应的解脱心。
天真却又不无知
天真是觉性在无分别(了别)时的展现,这种无分别的状态也称无分别智。此智虽能令禅修者生起中道正见
并远离相对的概念(色声香味触法的是与非、美与丑),但毕竟仍欠缺对万法分别的智慧,这是天真又无
知。所谓的无知指的是没有认识到万法无常、因缘、空的特性,其背后的原因是不正知的烦恼在作祟。一个
活在觉性的禅修者,除了具有觉性的天真之余,就是必须要有正知。简单而言,天真却又不无知就是正念正
知。
真实却又不冷酷
忆念过去的是过去心,思考未来的是未来心,活在当下的觉性(活在眼前)是现在心,这也是让禅修者感到
最真实的状态。此真实的状态令他能理智的看待周遭的人、事、物,这其实也就是智慧的展现。然而,他若
不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只是一味的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这是真实却又冷酷。反之,除了能理智的
看待周遭的人、事、物,又能顾及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这便是真实却又不冷酷,是既有了智慧又有慈悲的行
径。
精细却又不计较
精细即精致细密,指的是一个活在觉性的禅修者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禅修者依此能力往内透视烦恼的无常、
因缘、空,而不是依此能力去计较外在的得与失、是与非、对与错、成与败。这是精细却又不计较。
平常却又不庸俗
赵州从谂禅师是南泉普愿禅师的弟子,有一天他问南泉禅师什么是道,南泉禅师回答平常心是道。 他说的
平常有二义,一指觉性是每一个凡夫众生本来就具有的,也就是平常。二指佛道的成就并非什么玄妙之境,
而是安住在不和执着的烦恼心(贪、嗔、痴)相应的觉性,也就是平常。另者,庸俗指的是凡夫执着的烦恼
心;一个发现到觉性但却与执着的烦恼心相应的禅修者,就是平常又庸俗。反之,一个发现到觉性但却不与
执着的烦恼心相应的禅修者,就是平常却又不庸俗,是与无我相应的解脱心。
禅修者依以上八点来检视觉性,这有助于使自己更趋向无我。
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师于言下悟
理。乃往嵩岳琉璃坛纳戒。仍返南泉。《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